在中国美术史上,工笔画与中国绘画可谓“共生”,彩陶上精致的图样及出土的帛画均可视作工笔画的雏型。早期的工笔画均为人物题材,山水、花鸟画作为人物画的配景,尚未独立。因此,唐代以前,工笔人物画占据主导地位;至唐代后,因绘画材料的发展和文人涉足绘画创作,工笔、写意始分。至宋元,遂形成人物、山水、花鸟与工笔、写意分置和对应的局面。自元以降,逸笔草草的写意水墨画日益兴盛,工笔绘画便逐渐走向衰微。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传统的重新认识,精研传统与吸收外来文化并重,工笔画在二十世纪得到大的发展,尤其是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现代工笔重彩画发展迅猛,涌现了一批重要的工笔重彩画艺术家和优秀作品。现代工笔重彩画吸收以敦煌壁画为代表的中国民间重彩画的营养,注重色彩特有的表现力,充分利用现代色彩、材质方面的特长,在创作中大胆吸收西方抽象艺术与装饰艺术元素,以特有的造型、色彩、肌理交织而成的具时代特色的视觉美感,丰富了中国工笔重彩画的表现力。
进入新的世纪,当代工笔重彩画在艺术形式语言、审美内涵等方面,都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交往渠道的拓宽和不同画种、媒介间的相互影响,创作者们试图在继承的基础上打破传统工笔画旧有的审美认知和表现程式,通过多样化的语言探索,使这一古老画种呈现新的生机。
“精微·广大——中国当代工笔画名家小幅精品展”是新一届工笔画学会举办的第一个大型的全国性展览。本次在津巡展,在原有四个板块的基础上加上天津地区优秀青年作者的作品为一独立板块,意在促进工笔画创作在天津地区的发展。在展览的同时天津美术学院与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举办“学院工笔——当代工笔画教学论坛”,邀请从事工笔画创作、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莅临天津美术学院,共商工笔画创作和教育之大计,在新的时代,共同推进中国工笔画的革新与发展。
祝愿展览和论坛圆满成功。
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 贾广健教授
2019年11月
供稿: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