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近日,“第八届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在天津美术学院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18所高校的100余位领导与专家围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学科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
创作与研究是艺术教育的内容和路径
研究与创作是艺术类院校在培养人才之外的两大职能,也是评估和考核的重要指标。在当前科研成果与创作作品尚无没有明确关系定位的情况下,艺术类院校往往重视创作,轻视科研。如何调动艺术院校师生做研究的积极性,是艺术类院校面临的普遍难题。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刘海勇认为,艺术教育中科研创作的真正价值是对艺术创作和经验实施理论的提升,同时又能使科研成果反哺艺术再创作的发展。中国美术学院在人事考核、人事职称等方面都已对艺术创作进行了认定和协同认定,在机制上鼓励师生进行科研创作,在为学术的高质量发展作贡献的同时,也帮助师生走向艺理相通、道术相济、学养相成的境界,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也一度受到诟病。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刘晨晨表示,科研和创作是教学的本体内容,国家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整,“破五唯”也不是只强调教学而不要科研。高校是筑牢国家艺术领域意识形态阵地的利器,是产生思想和灵魂的摇篮。科研对于思想传承和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对于艺术理论的研究一定是有创作为先才能进行对标性研究。
湖北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袁小山指出,学科评估进行到第五轮,科研工作已不再是生产知识的逻辑,而更多是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路径。在科研和教学一体化方面,湖北美术学院做出了积极探索,如职称评定改革,在提高职称评定的论文级别同时,进行了科研和创作成果之间的“互换抵扣”。创作获奖和课题研究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扣论文,让擅长创作和擅长理论研究的老师能够在满足基础条件课题的情况下发挥各自的长处。改革后学院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稳步提升。
项目和人才管理是重中之重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战略放在同一部分,既坚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科研项目的建立运行和人才评估体系的完善也是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有机联合体。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表示,艺术院校科研管理部门作为科研工作的统筹管理者,既是科研管理的服务者,也是科研创作发展的规划者,同时也是学术创新的推动者,科研平台的建设组织者。只有科研管理部门做好工作,才能保证院校师生做好有组织的科学研究。
有组织的科研首先体现在立项方面。鲁迅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副处长赵兵介绍了学院在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的立项经验。在纵向科研项目方面,学院集中三大学科骨干的科研力量以及不同专业的优势,有组织地申报一些国家级重点项目,争取能有新的突破。在横向科研项目方面,学院将横向课题与科研业绩的考核,包括职称评聘等进行衔接,从制度层面为横向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搭建了与社会对接的平台,为艺术创作与设计成果提供了转化途径,也发挥了一社会服务职能。而横向课题以及经费的增长,也反过来提升了学院整体科研经费以及师均科研经费的数额。
袁小山表示,科研经费管理对于更好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支援项目申报,也可以鼓励高水平论文创作。但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大项目经费使用率不足。因此学院为最高级别资助设立了更多条件,如申请者将不仅要提供申报书,还要提交整个项目的前期过程及更细致的申报计划,以确保培育效果。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建立健全中国特色艺术学科体系,一个多元、有效的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不可或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杨一博表示,这个评价不应是冷冰冰的指标,比如发文、获奖数量,而应是科研人员、创作者、艺术家的精力投入,以及学界对他们的认同。
跨学科联合服务社会是高校使命任务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中国高等艺术教育走向何方、如何发展,已经成为当下高等艺术院校面对的首要问题。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表示,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是高等美术院校必须承担的职责。高等美术院校要深刻领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导向、战略安排、战略布局,把高校自身的改革发展与国家现代化进程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天津美术学院立足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发挥学科和专业特色,设计了北京冬奥会主体雕塑,电视剧《觉醒年代》插画、大兴国际机场的地标性景观《临空之门》等作品,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是学校主动对接、服务社会的典型案例。
在新文科的建设背景下,跨专业、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是一个新的增长点,学科的融合发展又能够进一步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满足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广西艺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陶雄军介绍了以大型艺术创作促进科研集成创新发展的经验。广西艺术学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学习党史、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为主题,打造了“大型艺术创作三部曲工程”。其中,美术三部曲包括《八桂脱贫攻坚图》《八桂百年征程图》《八桂壮美锦绣图》三幅百米长卷中国画,而音乐三部曲则包括民族歌剧《拔哥》,话剧《少年黄大年》,舞蹈《瑶山韵秀》。广西艺术学院共有六个一级学科,在完成大型艺术项目时发挥多学科集成优势,充分开发师生科研创新潜力,激发创作热情。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各个院校也结合自身特色与区位优势,整合科研资源,服务国家与社会。如广州美术学院就在2020年设立了广东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心,为从事主题性艺术创作任务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作平台。同时主动对接国家大湾区发展战略,与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李泽湘合作创立达·芬奇创新学院,共同探索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设计人才。山东艺术学院则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增设传统文化相关专业,健全艺术教育体系,打造传统文化科研平台,筑牢传统文化研究高地,同时以非遗培训为契机,开展文化艺术资源的抢救保护,形成了“保护+研究”的学术传承特色。新疆艺术学院师生通过多批次的驻村、扶贫、支教、结亲、下乡培训等实习工作,既助力了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又体验了生活,收集了创作素材,更是扎扎实实帮助到了当地村民,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艺术院校服务社会做出了生动注脚。